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脱贫攻坚勇当先锋故事之:
用天平之光照亮脱贫之路
作者:董滨  发布时间:2018-12-10 11:05:59 打印 字号: | |
      在灵宝法院,有这样一位同志,他今年46岁,是法院党组成员之一,就在两年前,听说单位要派扶贫帮扶驻村队员的消息后,便主动请缨来到了省级贫困村,豫灵镇太张村,他就是我们的张克民主任,我们称他为“老张”吧。这两年里,在白旭春院长的高度重视下,在老张的负责下,村部办公室建起了来、塑胶灯光篮球场、投资12万元建成村级文化大院、投资70万元硬化了全村的道路、争取55万元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争取110万元打造200米深水井、争取55万元建起了村级光伏发电站、贫困户户户养殖蛋鸡,月可增收600元、建立牛头塬农业产业基地,吸纳32名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 如今的太张村大变样。今天,我们不赞美张克民主任所做的贡献,我们讲讲“老张”与“小张”的故事。

    这,还要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讲起,一次,张书记像往常一样走在村里挨家挨户排查贫困户,转到一户人家,就顺势走了进去,然而,眼前的一幕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堆满杂物乱哄哄的院儿子里,小木凳上坐着一位蓬头垢面、表情呆滞的中年男子,他手里握着一个柴火棍,在地上不停的掇着,像是在刻画什么东西。身旁的灶房屋,只见一位个头矮小、佝偻着背的老农妇,正拾起地上的柴火往灶里填,看来是在烧火做饭。见到老张进来,这个男子放下柴火棍,呀呀的指着他喊,老农妇这才看见老张,连忙走向老张让他进屋坐。寒暄片刻,老张便对这一家略知一二。原来,中年男子是老妇人的儿子,是个残疾人,还患有智障。老妇人的丈夫早去世了,只留下了他们娘俩相依为命,靠着国家发的低保过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将就着。从此,老张在扶贫村里,便对这一家格外牵挂,时不时的来扫扫院落,给男子带些礼物,陪他们唠唠家常。一来二去,男子便与老张熟络了起来。事情的发生,还要回到惊喜的那一天。老张像往常一样看望娘俩后准备离开,不料,一直说不清话的男子突然来句“thank you”,这可把老张惊讶坏了,老张调皮又试探性的用蹩脚的英语回问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zhangyaping”,天呢太惊喜了,老张连连赞叹。刹那间,老张的心被击打了,他感觉小张一定不简单,根本不是村里一直公认的傻子,那么小张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呢?原来,这个邋遢的男子名叫张亚平,儿时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初中时,一场车祸剥夺了小张成为正常人的权利,身体残疾、智力受损、前途断送、辍学在家,这一呆便是20多年。因为智力有问题,村里人平时没人搭理他,有些人甚至还要戏弄欺负他,这让原本就受伤的男人性格变得更加的孤僻。

    听到这些,老张泪目了,以前他觉得,扶贫就是要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就是要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但他现在明白,像小张这样的贫困户,内心世界的帮扶更不能缺。习总书记说过,扶贫路上不落一人,扶贫也要先扶志。从那天起,老张往小张家跑的更勤了,他与小张约定,好好看书、学习,每多认识一个单词,就奖励一包小零食。渐渐地,小张慢慢康复,他越来越依赖老张,每每等老张一来,就是小张一天里最开心的时刻。村里的人也都说小张变了,变得爱说话了,性格变得开朗了,见人也知道打招呼了。直到有一天,小张拿起锄头,跟着母亲下到了田间地里,开始像正常人一样,用双手创造起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就是老张与小张的故事。

    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远远没有。就在今年,小张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母亲也与世长辞了,只留下了小张一人孤独的在这纷繁的世间里生活啊。在这个空落落的院里,再也没有了母亲日夜叮咛的声音,在这间依旧堆满柴火的灶屋内,却再没有了母亲为他操劳的身影。我们不难想象小张的内心该是有多么的悲伤啊,但我们足够有理由确信,老张从今天起就是小张在世上唯一的亲人,我们也有理由足够坚信,在我们全院干警的关怀与帮助下,小张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灵宝法院,除了驻村第一书记张克民呕心沥血驻村两年的坚守奉献,我们还有杜秋平法官不辞辛苦奔赴陕西潼关为帮扶户索要工钱的肝胆相照,我们还有焦迎九法官背起帮扶对象一趟趟前去办理残疾证的温暖相伴,我们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帮扶干部,他们用真诚的付出,迎来了太张村翻天覆地的改变。

习总书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灵宝法院,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天平之光照亮脱贫之路,他们用行动实现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x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