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法治四十年丨灵宝法院唱响为民主旋律,奋斗追梦不停歇
作者:白旭春 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发布时间:2018-10-11 11:33:33 打印 字号: | |
      灵宝法院网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一手抓审判、一手抓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办公环境、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审判管理改革均实现了历史性、阶段性、标志性的跨越式发展。

    从公检法三家挤在一个院子里办公,到现在有了自己独立现代化的法院大院;从骑着自行车、坐着三轮车、公交车送达文书到现在实行电脑流程管理、网络送达、集中送达;从书记员用钢笔手写庭审笔录到现在用语音转换文字、电脑速记、当庭打印;从层层签发判决书到现在员额负责制直接签发;从一米高的案卷到现在的电子卷宗、OA无纸化办公,信息科技助推司法审判高质高效运行……每一步无不浸透着一代又一代法院人付出的血汗和奋斗的足迹。

                        岁月变迁——办公环境、硬件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灵宝法院与公安局、检察院三家挤在一院子里办公,五十四名干警,只有十九间房,其中三间还是档案室。审案时,三四个审判员一个房间里;四位正副院长共用一间办公室。机关没有食堂,院内连卫生间都没有,正常的工作生活都很不方便。当时全县十七所乡镇,七十万人口,只有三个法庭,每个法庭只有一两间破房子,大家都说这是“睡觉没窝,办公没桌,审判没法庭,解手无厕所”。办公环境很艰苦,申请建设资金的压力也很大。当时的老院长赵博理提出了发扬“三千精神”的口号,即“千言万语说好话,千辛万苦做工作,千方百计筹资金”。六年多时间,通过老院长不厌其烦地向历任书记、县长汇报,争取支持。

    1991年底,法院筹集到资金436万元,在黄河路中段建起了办公楼、审判庭、法医门诊楼、家属楼,十个人民法庭,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添置了汽车、摩托车、四通打字机、复印机等,办公环境、办公设施都有很大改善,干警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1991年,灵宝法院被评为“全省两庭建设先进单位”,各项工作也一直排在省市前列,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受到奖励,灵宝法院的发展逐渐步入了快车道。当初由老院长一手筹建的法院大楼,也在这十多年里与干警们一起为灵宝人民持续服务。

    2005年12月26日,法院办公地址从涧西区黄河路中段迁往北区函谷大道西侧。新审判大楼高6层,建筑总面积8600平方米;办公楼高7层,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设计简洁,不失威严,是灵宝北区的一幢标志性建筑。在审判大楼和办公楼之间,还建有“法官通道”和“羁押通道”。当时,这样的设置不仅在三门峡地区出众,在省内也是一流。

    多年过去,有些地方开始慢慢的老化,比如顶层楼道墙皮出现裂缝,机房漏水,法庭桌子、椅子受损严重,停车库放置的扣押车辆堆积太多影响干警出行,这些现实问题都在阻碍着法院干警的正常办公。来到灵宝法院后,我通过走访调研、与干警交谈,全面了解法院各项工作,下定决心要为我的“战友们”创造更好的办公条件:翻修原来的办公楼、多功能审判庭、食堂、文体活动室,保证工作生活顺利运行;新建执行指挥中心、庭审直播法庭、科技法庭、数字化审委会、执行办公区、确保分工分区明确,高速开展;LED办公大厅、小法机器人,智能风险评估系统、语音助手、审务通,加强门禁管理,为干警们工作注入新科技更便捷;建立志愿服务区、诉讼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搭建服务平台,立案窗口达到一条龙服务标准,尽量做到让当事人少等一分钟、少犯一次难、少误一点工;更新办公电脑、打印机、执法记录仪等办公设施,保证基础硬件运作无误……

                          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民法院队伍

    2017年,在院党组的带领、全院干警的努力下,灵宝法院整体工作排名全省前茅,三门峡市第一,执法工作满意度大幅提升,18个集体和35名干警先后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 被命名为全省“家事审判改革”“繁简分流改革”“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环保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法院,荣获全省“信访维稳工作先进集体”“家事审判先进集体”“涉农维权先进集体、“涉军维权先进集体”、“三门峡市优秀基层法院”等荣誉称号。2018年上半年,执行工作排名全省164个基层法院第11位,家事审判工作受到最高法院表彰,根据执行工作真实案例改编的《法外情深》荣获全国法院十佳微电影提名奖。

    俗话说“修齐治平”,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我认为首先和法院一直坚持和发扬的理念和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始终坚持的精神之一就是干警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高人民法院创建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我院党组积极响应,十分重视,鼓励非法律专业的干警报考,从时间和财力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90年代中期,我院与郑州大学联合在县法院举办了法律大专班,学员学习后参加全国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可以说,不断学习是我们灵宝法院干警传承至今的精神。

                       文化兴院:打造灵法品牌,助推文化建设不断攀升。

    积极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近两年来,派出8批次32名干警赴国家法官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参观学习,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促进审判实务与法学理论教育的互融互动。不仅如此,在文化建设教育方面也不落后,组织全院126名正式干警奔赴大别山干部学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增强文化自信;汲取《道德经》文化营养,做活做优文化沙龙,开展读书、写作、绘画、养生等活动,激发干警参与热情;开展“书香法院”建设,启动《灵宝市法院志1994—2017》续编工程,完成80余万字初稿组稿工作,记录发展历程,在传承中弘扬灵法文化。

                       审判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审判管理改革创新,有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灵宝法院每年审结的民事案件数量在200—500件之间,刑事案件则在200—300件左右。当时,每个法官每个月审结3-5个案件就是正常的工作量。如今,根据近两年的工作报告统计显示,仅2017年一年,审结刑事案件739件,判处罪犯985人;审结民商事案件5259件,同比上升了37.4%。面对如此数量的案件审理结案,法官人均结案200余件。除了因发展而不断壮大的队伍,也有推进审判管理改革的功劳。

    在审判管理改革中,不断加强案件层级和审限管理。通过节点监控,将所有案件全部纳入网上流程管理并且统一裁判标准,总结出审判经验。全面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从而倒逼案件质量提升。而通过实行繁简分流、诉前调解、小额诉裁、集中送达等有效对策,提高了办案效率。案件审理周期平均缩短25天,服判息诉率94.2%,案件质效位居全市基层法院前列。

    案件审结是应该做到的基本工作,但是审结结束并不是真正的解决纠纷和矛盾的终点。司法为民,保证人民权益落到实处还需要执行工作的有效实施。要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就要破除实现公平正义最后一道藩篱。2018年上半年,受理执行案1790件,执结1123件,执结率近70%。这样的数据增长是我们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我们通过营造强大舆论声势,构建执行联动格局,强势执行重拳出击等多方面相互结合,逐步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将胜诉权益还给当事人。

    从70年代末期加强“民主与法制”到如今“依法治国”方略的演变,法院的任务愈发艰巨,责任越来越重大,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到现在经济水平发展的逐步提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带来了矛盾,而解决矛盾和不断提升解决矛盾的水平就是我们法院在前进中应该不断加强的技能,也是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武器。在这样发展的阶段,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各项司法改革措施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信法治社会终会实现,坚信法院事业蓬勃发展,坚信个人价值能够完整体现,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新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努力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灵宝法院将继续保持这股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精神,就能永远能够唱好司法为民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x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