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法院网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我已年近半百,许多事已随时间的流逝,沉淀在岁月的长河中。本是见多风浪,一切淡然视之,但却有一件事使我久久难以忘怀,那便是编写《灵宝市志(1988-2000)》。
梦想,我来了
秋风吹来,窗外的叶子簌簌辞柯,诉说着匆匆时光,也牵引着我的思绪,回到了编写《灵宝市志(1988-2000)》的2000年。
那时,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法治的情怀,为法院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为了践行那份梦想与情怀,我坚持孜孜以求、执着前行,希望用汗水书写一个灿烂的人生。
记忆中,那是在2000年的夏季,灵宝市组织编写《灵宝市志(1988-2000)》,院里当时计划3个人编写,但由于一些原因,最终只剩我一人来承担《灵宝市志(1988-2000)》审判部分的撰稿任务。当时,我多么想办案,想通过审理案件实现自己儿时的法官梦。但领导多次做我的思想工作,使我认识到编志工作的崇高和重要意义。于是,我开始用手中的笔奋战在法治建设的文化战线上。
由于我初次从事此项工作,各方面都不太熟悉。我就大量搜集、研读本院所有档案资料及编志有关资料,但当时电脑并不普及,整个法院也没有一台电脑,更别说网络。鉴于这种情况,只能去找来相关书籍,仔细阅读。于是,我就参阅《灵宝县志》和全国各地的市、县志等书籍,向有编志经验的老同志拜师学艺,总结归纳编写志书的行文规范、编写体例、编写要点、注意事项等,又查阅、摘抄、复印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一本又一本的看,一页又一页的找,沙里淘金、大海捞针,好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从浩瀚的资料中搜寻、捕捉到编写《灵宝市志》的相关内容。而后,明晰思路、寻找线索、理清脉络、分类整理,编纂成书。现在回味起来,在编志过程中,我竟查阅了几百卷档案,翻阅了上千册资料,收集的资料多达几麻袋。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我又走访二十多名法院老同志和有关知情人士。尤其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许多资料对同一问题的记述不一样,于是,我就多方查找,通过对比、分析、甄别、考证后找出最终正确答案,然后认真编写。过程虽然曲折,但秉承着对梦想与情怀的坚持,编写工作有序进行。
这事,还得学
在志书编写过程中,我发现编写《灵宝市志》,不仅需要编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 底,还要有渊博的法学理论做基础。虽然在学生时代,自己的作文常常被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供同学们学习、借鉴。可编《灵宝市志》,却还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对我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灵宝市志》编写工作,我自学法律本科课程,购买有关教材和辅导用书,聆听各科、各专家讲课,做好笔记、写心得体会,做了大量的练习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利用所学,写下数篇高质量的信息和调研文章,信息曾被河南省高院采用,在全省法院广泛交流。调研文章(征文)也曾被河南省委宣传部采用,在全省广泛推广。编写《灵宝市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了弄明白其中的法律问题,我常常和同志们探讨、翻阅各种书籍到深夜,及时补充、修正编写大纲。现在,想起那段时光,虽然忙碌,却很充实。
读书,破万卷
随着编写工作的深入,我深深的认识到,要想编写一本优秀的《灵宝市志》,除了编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法学理论做基础以外,还需其他学科知识做支撑,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于是,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到书店、图书馆,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记下大量的笔记,使志书编写更加生动,更有可读性。当再次阅读到司马迁为了编写《史记》,不顾屈辱的事迹,我倍受鼓舞,深深认识到:编志工作是法院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展示法院发展历程、记录光辉业绩、弘扬法院文化、增强干警荣誉感、激励干警团结进取。这样以来,我的人生世界也随之丰富起来,对编志工作信心倍增,热情更高。
身体,在抗议
编志工作的艰巨任务,迫使我开启“5+2”与“白十黑”的工作模式。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从前,颈椎病、腰椎病、失眠等疾病接踵而来。为了编写志书,我常常是走路、吃饭,甚至半夜灵感出现,都要立即用笔把它记下来,以免忘记。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常常是边看病、边编写。有时,腰疼的直不起来,想放弃,但看着桌上的市志,尤如摇篮中的新生儿,又不舍得放手。为了编志,我的医药费就花了上万元,头上也增添了许多白发,整个人也显得苍老了许多。我曾一度迷茫和困惑,认为编写志书劳累辛酸,不如办案好,是选错了路,上错了船,曾无数次想放弃,但又想到司马迁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想到编志工作是法院工作的一部分,是为法制建设做贡献,我还是勇敢地坚持了下来。
压力,不算啥
编写《灵宝市志(1988-2000)》,当时还处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基本上都是靠手写文稿。因此,光手稿就写了一尺多高,一年时间把三十多年的材料都写了。正如微信上流传的:“有2年的工作经历,却有着4年的工作经验,都是加班加的”。当时,又因为灵宝市党志办催的比较急,本来3个人的活我一人承担,压力非常之大。院里也没有配备专门打字员,工作更加繁重。面对压力,面对挑战,我也曾流过无数次眼泪,奇怪的是,当时,脑海中“放弃”的念头,从未出现,至今想起,自己都不太相信,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只能自费去街上同时找多家文印店,加快打字进度,并将打好的文稿,仔细校对,反复修改。曾八易其稿,多方论证,终于完成了编纂任务。
很累,可值得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满腔的热血、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编写《灵宝市志(1988-2000)》审判部分,经历了大量的阅读、收集、编写,扛住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终将稿件打造成精品。由于稿件质量高,受到灵宝市党志办的好评,并被灵宝市市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在随后的十多年里,我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此走上了编志修史的历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后来,接着又编写了首次《灵宝年鉴》(2002)审判部分,由于稿件内容翔实、编写质量高,被灵宝市年鉴编纂委员会推选为范文,在全市首届年鉴编纂总结大会上印发,广泛交流推广。随后,又编写了每年的《灵宝年鉴》审判部分,参与编写了《中国共产党灵宝历史(二卷)》、《灵宝大事月报》等,撰写了《法治灵宝》创建所需的各种材料等, 2010年前后,我被借调到灵宝市政法委工作,期间,起草领导讲话、各类文件、工作汇报等材料无数。同时还起草院各类公文材料不计其数。记得一次,领导早上10点布置的材料,11点半就要,我利用编志的经验,顺利完成。无独有偶,一天中午已经12点,下班了,领导突然布置一份材料,让我尽快写好,下午2点上三峡市开会用,我就和打字员商量,由我口述,打字员打字,然后,认真校对,迅速完成。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都得益于我的编志经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先后数十次被灵宝市各个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灵宝法院也多次被灵宝市各个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现在,院又抽调我编写《灵宝法院志(1994-2017)》,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用自己的所学,为推进法院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因为有以前的编志经验,我轻车熟路,能够迅速地查找资料,快速进入角色。我又一次认识到,编写《灵宝法院志(1994-2017)》不仅是法院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我将竭尽全力,认真撰写,为年少时的梦想与情怀坚守,为重塑法院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编写,打基础
在编志工作中,我之所以能轻车熟路,是因为我对全院的档案资料了如指掌。2011年,院里档案室达标升级需要,抽调我整理档案和有关验收资料,我深刻地认识到,档案是人民法院审判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又是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审理案件和执行案件等活动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编志修史的宝库。所以,我愉快地接受任务,并利用多年编志修史的经验,带领办公室一班人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利用近一年的时间,整理了多年的档案,整理和编写了2本达300余页20余万字的验收资料,使我院的档案达标顺利通过验收,被命为河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一级。从此,我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项工作在我院档案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以自己为此奉献的绵薄之力而自豪。
坚持,不后悔
现在静下心来回想编志的全过程,当时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没有积累,没有条件,我曾无数次落泪,几度放弃,又几度拿起笔来,但最终还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创造条件,度过难关,战胜困难,完成编写任务。当时的激情和难能可贵的“钉子”精神,连我自己都感动。这份执着,久久之功,自己逐渐由一个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
编志这件事,虽然已过了十多年。但至今仍记忆忧新,不为别的,只因它让我拥有了践行梦想与情怀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