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法院网讯
海纳百川汇千江。
发荣滋长聚万波。
2015年12月21日14时53分,我敬爱的恩师陈海发与世长辞,享年59岁。噩耗传来,我心如刀绞,泪如雨下。纵观陈海发恩师一生,他只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把新闻宣传视作生命,并为之奋斗终生,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就象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一步步走向人生辉煌!
在陈海发恩师的关心帮助下,我在灵宝市人民法院办公室的岗位上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整整十个年头,由司法宣传的门外汉,成长为豫西法院的一枝笔。十年间,我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法制宣传稿件4300余篇,连续10次发稿名列灵宝市和三门峡法院系统第一,3次名列全省法院系统第一,1次名列全国法院系统个人发稿第一,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荣获河南省优秀青年卫士、三门峡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三门峡优秀法官等表彰奖励100余项。作为三门峡法院系统建院以来唯一的个人一等功荣立者,我参加了全省和全市政法表彰会,分别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等领导的接见。我深知,在这些荣誉的背后,饱含着海发恩师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海发兄长的付出与厚爱!
初识恩师
1994年初,刚招考进法院的我,面对全院每年法制宣传发稿仅数十篇,且国家级和省级几乎为零的凄惨现状,一边熟悉法律知识,一边摸索发稿途径,确定了全年发稿400篇的目标,将发稿任务分解到了每一季度,每一月,直至每一天,完不成任务决不收兵。就这样,我每天凌晨坚持写稿,无论寒暑,从不间断。经过努力,自己全年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稿585篇。
元旦前,我带着所有在报刊杂志发稿样报去省高院参加法制宣传评比,当时作为省高院宣传处长的陈海发恩师认真查看完我的所有发稿,连连说:“文笔不错,我很少表扬人,你是为数不多的一个”。能得到省院领导的表扬,我心里乐开了花。末了,他又给我讲了更振奋的消息:“你今年发稿全省法院第一,我会协调中院和省院为你记个人二等功。还有,就是省院宣传缺人手,你文字功底不错,想调你来省高院搞宣传工作,你先考虑下,一个月内给我回话”。能到省院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但当时因为孩子不满一岁,加之父母身体又不太好,只好向海发处长电话表示遗憾。海发处长略沉思了一下说:年轻人当以事业为重,但你孝心可嘉,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要答应我,一定要发挥特长,把法制宣传这条路坚持下去。
面对荣誉,陈海发老师勉励我不能沾沾自喜,而是应更加勤奋的工作,十年间,分在办公室的所有干警都积极要求调整到了业务部门工作,只有我在陈海发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仍然坚守在这清贫枯燥的岗位上。十年来,陈海发老师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帮助我让曾经法制宣传最落后的灵宝法院每年发稿均达到500篇以上,增长了将近十倍,成为灵宝及三门峡法院系统绝无仅有的法制宣传“十连冠”。
师徒情深
每次见到陈海发站长,我都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为“师傅”。他总是客客气气地对我说:“你是咱们的发稿状元,师傅这个称号我可不敢当,还是称我为老兄吧”。就这样,他长我14岁,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陈海发站长的爱人娘家在我们邻县的卢氏县城。每年,陈处长都会到卢氏探亲,途经我们市。记得九八年的春节前夕,陈处长给我打电话说:恭喜你今年发稿又是全省第一,我想去你家一趟,说服你父亲支持你来省高院工作。海发站长来我家后,跟我父亲聊了很久,倔强的父亲以自己身体不好和离家太远为由,没有答应。末了,陈站长留下一句话:你家小子是个干将,省高院的宣传大门永远为他敞开,什么时间你们想通了,只要回个话,其他事由我来办。为表感谢,我们全家挽留陈站长去当时灵宝最豪华的紫金宫大酒店吃饭。陈站长婉言谢绝,并当场立下规矩,以后我来灵宝,只准用羊肉汤招待,否则我就不在这停留了。后来,我才听司机说,陈站长是不想让我破费。而每次去郑州,陈站长总是自掏腰包请我吃"大餐",每次我想抢先掏钱,他总会严厉批评:“快拉倒吧,我工资比你高好多,你把法制宣传搞好了,就是给我最大的面子”!
情系功臣
十年的法制宣传生涯中,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始终让我牵肠挂肚,也让陈海发老师时常挂念。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生擒豫西第一匪首李子魁的特等功臣卢文焕。
那是1994年末,我在整理《灵宝市法院志》时,知道了卢文焕这个名字和他的感人事迹。可当我几经周折来到老人的住处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这位昔日受人尊敬的特等功臣,如今竟住在苹果园中一个漏雨的茅草房中;身上是摞着补丁又漏着棉絮的破旧衣服;喝的是旱窖中积蓄的雨水;吃的是从地里挖来的野菜。而惟一的指望,就是那一亩才1米高的苹果树苗。看着眼前的凄惨景象,再看看老人珍藏的特等功臣奖章和喜报,我掏出了身上仅有的213元钱,含着热泪塞到了老人的手中! 两个礼拜之后,我又一次来到沟南村,经过深入采访,写下了长篇通讯《特等功臣解甲归田之后》,在豫西大地引起了强烈共鸣。短短一个月,社会各界向老英雄捐款达数万元。
在帮助老人的同时,我及时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陈海发老师。1995年的5月13日,陈海发老师回卢氏探亲路过灵宝,专程带着水果和糕点让我带他去看望卢文焕老人,并亲手塞给老人500元钱。我当时要对他进行宣传。他执意不让,并说:“老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只不过是表达一点小小心意,就不要大肆宣扬了。从此以后,陈海发老师去卢氏探亲,只要时间充足,都会带上好吃的,叫上我一同到卢老英雄所在的敬老院探望,走时总忘不了给老人丢下零花钱。
2011年3月24日,年逾91岁的卢文焕老人不幸去世,我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短信告知了陈海发老师,陈老师当时正在外地出差,闻讯当即撰写了“英雄魂魄托日月,伏虎肝胆映河山”的挽联,让我代他制作花圈和挽帐,向老人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
教授真经
随着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媒体记者群的增大,业余通讯员的发稿越来越难。三门峡市法院系统开完2002年度总结会后,以曹治华为院长的新一届党组对法制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本人也打算在2003年宣传方面有一个新的起色。就在我苦苦寻找宣传的突破口时,陈海发老师向我发送了《河南报业网》成立的消息,并教我用E-MAIL发去了两篇稿子,第二天就被编辑老师修改后发表在《河南报业网》上。特别是《中国法院网》开通之后,在陈海发老师的手把手帮教下,我更是如同一位倦航的游子找到了温暖的家。那快捷的发稿速度,新颖的标题处理和真诚的回执邮件,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不由自主地在每天凌晨1点至5点坐在电脑前写稿。自从陈老师教会我使用电子邮件对外发稿之后,我创造了许多的个人记录;其中包括连续在《人民日报》发稿的记录,一天撰写5篇稿子的记录,在《三门峡日报》的一期报纸上发稿6篇的记录,而一份报纸上发表我的3篇、4篇稿件,更是屡见不鲜。,按照我们法院系统的统计标准,今年以来,我个人发稿1018篇,其中国家级248篇,省级475篇,是上年同期发稿数的8倍。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陈海发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无私帮助!
在许多人看来,法院宣传工作是一项苦差事,出力劳神却不落好。但因为有了陈海发老师的关心帮助,使我在法院工作二十年间有了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及国家省市各种荣誉100余项。在和我前后进入法院的30多名干警中,我第一个进入党组班子,第一个被提拔为正科级,这些都得益于陈海发老师会见历任院长时的那句话:江波是个人才,你们若不珍惜,我会随时挖走。是海发老师的协调,让我平生第一次站在全省法院表彰会上为全省法官做报告;是海发老师的努力,让我荣立一等功并受到李克强等领导的亲切接见;是海发老师的推荐,让我两次在省市法院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回想二十年来,陈海发老师给与了我太多太多的帮助,我却没有给过他任何回报,甚至因为他的再三坚持,自己都没能送他最后一程,这也成为我今生最大的遗憾,让我时常懊悔不已,悲痛万分。
江云渭树终成海。
波澜老成始初发。
感恩陈海发老师对我二十年来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关心。作为法院宣传战线上一名年轻的老兵,在未来的征程中,我将把陈海发老师与世长辞的12月21日,作为自己一生的感恩日,牢记誓言,不负使命,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共和国更加光辉灿烂的法治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