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非典时期:平淡无奇的一天
作者:刘赞芳  发布时间:2013-07-05 10:23:39 打印 字号: | |
  4月22日 中雨

  今年的天气真不正常,前几天热到35度,今天又下降到10度,想到上面的气温还要低些,早上出门时我又加了件毛衣,看看窗外,雨暂时没有停的意思,又带了一把伞,这才下了楼。

  从新区到老区,1元。又从老区坐城乡公交,1元。刚开始上班没觉得,10多天下来,还真觉得每天4元的路费不敢细算。

  到了法庭门口,9点。居然铁将军把门,大门上着锁,我站到房檐下一边避雨一边拿手机给庭长电话“……大门锁着啊……”“我在乡政府开会,你少等一会,小刘一会就上来了。”乡政府离我们法庭还要往上面去10多里,我曾经问过好几个在这个法庭呆过的同事为什么当年把法庭建到这个地方——孤零零一个院子,旁边是加油站,附近有一个水泥厂,过了一个小桥才有一个村落,此所谓三不沾——不沾乡政府,不沾城区,不沾村子。城乡公交就1元钱,当事人同样花1元钱,就可以到城区了,而现在,立案是院里统管,交费到指定银行,立了案再跑到法庭,碰到法庭人都不在时候还要重新跑一趟,无形中还不方便了。当年这个法庭窝在乡政府大院里一个小楼上,只有三四间小房间办公,出出进进都不方便。于是法庭就买了乡供销社建的这个院子,人家嫌这地方太荒凉,快建成的时候反悔了,走了。现在法庭每年还要向这片地所属的村每年交1200元使用费。在这个下雨的早上,我就这样站在路边,看着门口的牌子发了一会呆,摸摸那把大锁,冰凉,远处还不见公交车的影子,雨倒是渐渐小了。

  公交车终于来了,在法庭门口停下,小刘和小赵一起从车上下来。由于下雨,他们没赶上刚才我坐的那趟,这车说是15分钟一趟,可司机为了多载人,总是不准时。而这下雨的天气,有没有当事人来就更难说了。

  我依然坐在临时的小办公室里,看着对面我们即将搬进去的房间,总算要整修完了,还差电线没有装,怎么装个电线就这么慢呢。而在本该宽敞的庄严的审判庭里,堆满了工人们的生活杂物,不仔细看,审判台上的椅子几乎跟杂物分不出来。我希望尽快安定下来,希望坐在庄严的审判台上开庭,在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房间里开过几次庭,每一次我都感觉不到法庭的威严在哪里。

  “刘姐。来吃苹果。”小刘拿了几个苹果过来。“都放在那边,随便吃了,一个老汉拿的。”苹果是我们这里的特产,前几年发展的太厉害,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卖不出去,最后坏掉倒掉,路边常有成堆成堆的被扔掉的。当事人给送的都是挑好的送,我到小刘办公室看看,半大袋子,有20多斤,背个半袋子苹果到法庭——这是他们感激法官最淳朴的方式了,你能让他们再背回去不成?吃了苹果,小赵送过来三个案件,一个债务,两个离婚,我翻了一下送达回证,开庭的日期分别是24号,29号,和5月10号。在自己带来的台历上用红笔做好标记,我开始仔细看材料。

  12点,搭上了回城的班车。

  下午2点30分,来到机关大院文印室,校对文书。

  下午3点,到办公室给文书盖上大印,小心翼翼地装在档案袋里。

  3点多,到原来工作过的经济庭看看有谁在。聊了一会。

  4点,到药店买了预防非典的药,然后带着档案袋回家……
责任编辑:刘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