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到下乡工作第一天
作者:刘赞芳  发布时间:2013-07-05 09:55:16 打印 字号: | |
  好多年没有写日记了,今天居然生出写日记的念头。因为,今天是我到乡下法庭工作的第一天。

  喊了三个多月的法庭建设,今天终于开始了。

  乡下的法庭,男同志去得,女同志为什么不能?40岁以下的女同志轮流下乡,下你没商量。我们这个辖70万人口的县级市,在90年代的某个阶段,乡下所设的法庭最多时有13个,曾经有好多外地法院来参观过学习过,那时的法庭建设,的确搞的不错,但即便是那时,也几乎没有女同志在乡下干,也许是考虑女同志的实际情况吧,即或有几个在法庭的,都在城区的法庭。

  后来随着形势的改变,乡下的法庭逐渐合并,到目前真正设在乡下的法庭总共有4个。也就是说,按单位定的政策,本次下乡的女同志有四名,一个庭派去一名,说可以增加法庭的活力。按年龄从大到小轮流下,每批4个,每轮2年。

  我进院10年,一直从事审判业务,但是离40岁还有6年,于是荣幸的成为第一批援边人员。

139********——我在早上7点拨通了法庭庭长的电话:领导,是我,先给你电话报到……好的,法庭见。按照庭长的指点,我几经周折坐上了去法庭的巴士,一路上看着春天早晨田野的景色,倒也没觉得多慢,由于新奇,对巴士在山路上的颠簸也没在意。一路上车走走停停,忽然,售票员告诉我:哎,你不是到法庭吗,到了。

  看看表,已经8点10分。下了车,一股山风的清冷顿时浸透我的全身,没料到仅仅相差不到30多里地,这里居然跟城区的气温相差这么大,我不仅哆嗦了一下。

  我站在法庭门口,一眼望去,法庭正在建设的样子就毫无遮拦的进入我的视野,年久失修的法庭早已墙皮脱落,房顶漏雨,这当时曾名燥一时的法庭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如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象历尽沧桑的老人,几个工人正在奉命在房顶上干活,院里堆满了铲掉的老墙皮和石灰沥青等垃圾,院外门口不知道何时来了好几个当事人,刚才还冷冷清清的门口在他们的闲聊中显得热闹起来,一个村妇摸样的大嫂打量了我一下,问:你来这里做什么的?显然他们都相互认识,只有我是陌生的。我冲她笑了笑,指了指我胸前的小天平徽,告诉她我来这里上班。

  进了院子,看看几间没开始修的房子,里面堆了几张旧桌子和椅子,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办公桌了,法庭加上我是4名干警,我居然是第一个到的,几间办公室的门都敞开着,我就在其中一间房子的椅子上坐下,静静的等。

  当我们的人员都到齐时候,我看了看表是8点半,不过算了算,他们应该是7点半不到从家里出发的。

9点钟,我开始开庭审理一起伤害赔偿案,地点就在我临时坐着的办公室里,由于地方很小,书记员只好背对当事人坐在桌子边,原告跟被告还有代理人挤在一张长沙发上,门口站着几个旁听的群众。我看了看当事人跟代理人,低声说:大家都看到了,办公室正在修建,地方小,只好这样了。然后咳嗽了一声,底气十足:现在宣布开庭!……(未完)

                          (发表于: 2003-04-10 00:06  法治论坛)
责任编辑:刘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