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名人,也不是高官,但在豫西金城大地,走在大街小巷,却常常有人主动上前亲切地和他打招呼,每逢此时,他都会和那些似曾相识的人们会心地点头微笑———十年的审判生涯,他办理的案件少说也有一千多件,接待的当事人少说也有三四千人;他以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认真办理每一起案件,用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他所办理的一千多起案件,无一改判发回;他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近三年期间,先后20余次受到多种表彰,2003年被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2006年获得灵宝市优秀青年、三门峡市十大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他,就是被誉为豫西地区办案状元的灵宝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员卫常辉同志。
跑龙套 甘做审判台上一小卒
1995年夏天,时年27岁的卫常辉结束了4年苦读的大学生活回到家乡灵宝,适逢全国“两院”招考,他满怀着成为一名 “铁包公”的愿望,毅然报名参加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通过了组织的层层筛选,踏进灵宝市人民法院的大门。从此,他就与光荣而神圣的法官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象一滴水融进了浩瀚的大海,他将自己的命运同人民法官这个光荣的团队紧紧融为一体。
初进法院,他被分配到刑事庭担任法警工作,每天除了认真打扫卫生,看报纸,就是单调的提押犯人、跑看守所。他深深地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但他很快就被法院许多老同志的无私奉献和奋斗精神所感染,他将枯燥的工作看作是人生大熔炉里生龙活虎的熔炼。没有怨天尤人的嗟叹,没有停滞不前的观望和等待,他苦苦寻求着实现理想的航标。一次,当他看到一位老审判员的满屋子审判书籍和卷宗时,羡慕不已。老同志看出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现在刚来,一切都得慢慢学,一步一步干,将来只怕是案件多得你都办不过来呀!”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悟性很高的卫常辉同志茅塞顿开。“没有屠龙刀,怎能下海斩蛟龙”。从此,他抓住开庭外的闲暇,用一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法学理论知识,顺利地通过了全国法院的初任审判员考试,获得了法官资格证书。庭长很快就安排他担任两名审判员的记录工作。有一次,一个6被告人经济犯罪案件连续开庭三天,记录累得他头昏眼花手腕发酸。苦苦撑到最后的休庭,当他拿着厚厚的两本笔录一字一句与被告核对后,6个被告满意地说:“你记录的和我们说的一字不差,我们这就签字。”那一刻,他欣慰地笑了。
一步一个脚印的磨炼中,卫常辉同志从担任记录到坐堂审案,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春秋。期间,他办理了1000多个案件,其中的阅卷笔录、审理报告、判决书,每个案件的材料少则10余页、3000多字,多的要有200多页、40000多字,无不浸透了他的心血。尤其是从2001年开展“严打”工作以来,他每年办理的刑事案件都在100件以上,其中的辛酸远远超过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把这当成是一种锻炼和磨砺,一种可以点燃青春的丰厚财富,一条可以让自己迅速成长的光辉之路。
为人民 他以赤诚写正义
至今,已经成为豫西大地办案状元的卫常辉还牢记着审判员任命仪式上的庄严誓词:“永远忠于法律,依法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严肃执法,秉公办案”。
十多年间,他办过形形色色的各类案件,接待的当事人少说也有三四千人。有时走在村落、街头,突然就会有人上前打招呼,冲着他会心地一笑,说:“当年就是你办他的案子,你这人实在,办得不错”,有时他下乡问路,突然过来一个人热情地给他指路,然后讲:“你忘了我吗,如今我们已和好了,多谢呀……”。仔细回忆,他才想起是若干年前办理民事案件时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当事人。那一刻,卫常辉常常被这些人所感动。在他的办案手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事人的这些举动,使我更加坚信,只要你的心中装着百姓,他们会把你记在心间,法院和法官的荣誉,是要靠每一个法官去维护的”。
2005年3月份,卫常辉同志突然接到了山东省齐河县的一个长途电话:“卫法官,感谢你了,我们现在打民事官司,需要一些资料,想请你帮忙复印一下”,仔细问过才知,这是2004年4月他审理的一起交通肇事案的原告。当时,山东省齐河县姜其元的妻子做生意乘运货车,在灵宝境内的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身亡,河北肇事司机下肢受伤成了七级伤残,当了刑事被告,还有一名被告属次要责任方,是河南新乡人,卫常辉电话联系后被告拒不应诉。当他联系到山东的姜其元时,得知他在遭受这样的意外后又听说要在灵宝打官司,对赔偿、应诉根本就不报任何希望。于是,卫常辉同志在电话里耐心地向他讲解法律规定,并通过信件、电话完成了诉讼前期准备工作,又多方找到刑事被告人家属,促使双方在电话中达成赔偿意向。4月20日早上,当姜其元一行二人来到灵宝法院时,他考虑到当事人路途遥远,来一次不容易,就专门为他们调查、调解,通过细致努力的工作,当天下午4点钟姜其元就按协议领走了53000元的赔偿款踏上了返程的列车。临走时,他拉住卫常辉同志的手连连感激,并专门记下了他的手机号,这才有了近一年后这个求援电话。挂线后,卫常辉同志立刻为他办妥所需的行驶证复印件并用快件寄出。一年前的案件审理前后只是区区的28天,而素不相识的外地当事人却把他当成是最信赖的人。卫常辉同志就是这样,以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时时处处地为人民着想,让人民满意,把维护人民利益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
求公正 他视责任大于天
作为一名主审刑事案件的法官,他感触最深的是手中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肩头的责任大于天。他始终把准确执行法律,将每一个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当作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他时刻告诫自己,“公平与正义是法官永远的生命线”。
1998年4月份,他被调到大王法庭工作,主要负责辖区民事纠纷和刑事自诉案件的办理,当时法庭正式干警只有他和庭长两个人,条件十分艰苦,每天除了审理、调解案件之外,还得轮流买菜、做饭。刚刚报到,庭长就把前任法官遗留下的没有办结的7件刑事自诉案件全部交给了他。这些案件,有女方发生神经病变被男方遗弃的,有邻里打架经司法部门多年调解无效的,有占有合伙经营的精粉而拒不退还的,还有的案件已经报请院长延期,总之,个个都是难以审理的“骨头案”。怎么办?他仔细了解情况后发现,其中的多名原告由于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流露出“越级上访”的想法,一旦开始上访,势必导致矛盾进一步僵化。为尽快化解纠纷,他便利用住在法庭的时间地点优势,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在农村证人下地干活前找到他们,向他们宣讲法律,促使他们如实作证,辛辛苦苦调查了一个多月,写出7本案情调查报告,他拿出了“先逮捕,再开庭”的办理方案,当其中5个案件的被告人被如期逮捕收监后,消息在数万人的辖区迅速传开,“真没有想到,平时不起眼的法庭除了会办离婚、债务案,还能逮捕人。”他利用这一时机,对被告人南某某因其子在学校与同学的纠纷,而到教室闹事并打伤7岁小学生一案,及时联系“河南卫视”全程报道,最后当“一支铅笔,一年徒刑”的节目播出后,在大王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案的办理使其余的刑事自诉案件迎刃而解,开创了乡下法庭刑事自诉案件审理的新局面。
2005年6月,院里指派他审理后来曾轰动全国的被告人姚某等20人组织及协助组织卖淫一案。检察院一般的公诉案件都是用公文包带过来的,而这个案件仅卷宗就49册,装了整整一个铁皮柜,还有满满三大包的书证、物证,成为当时三门峡的“第一大案”。读着复杂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他加班加点仅用7天时间就写下了121页的审查报告,移送中院后他又被任命为中院审判员继续主审此案,光开庭就连续开了7天。在此案的审理中他持续超负荷工作了三个多月,在最后写报告时,他的左腿无名发热、发红、肿胀,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悄悄涂抹了消炎药,却不见效,腿部肿得更厉害了,经医生诊断后“疑似骨髓炎”。刑事主管院长和庭长获知他的病情后,坚决不同意让他留在三门峡继续工作,他被送回灵宝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他一边治疗,一边打电话向同志们询问案件进展情况;为了尽快出院,在输液的同时,他让医生加上了理疗、电疗。九天后,他的腿部炎症结痂,烧退了下来,他立刻要求出院,向领导请示后当天就返回三门峡,继续姚某一案的审理。最终,该案主犯姚某被判处死刑,同案犯均受了严惩。这一年,在年终总结时他全年结案数为100件,差一件没有获得“超百件办案能手”荣誉,庭里同志为他叫屈,说:“你办一个大案,少说也能折算10个普通刑事案”。他只是淡淡一笑,说:“办案是咱的本分,他不图那个称号,案子办好了,我也就知足了”。
岁月如梭,几度寒暑几个春秋,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阅卷,开庭、写报告中忙忙碌碌度过的。为了共和国法官的荣誉,为了闪亮的国微更加熠熠生辉,他无怨无悔。在新的征程上,他将带着对审判事业的深深依恋,以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用他的青春和热血书写审判工作的新篇章……